全国服务热线

  • 回到顶部
  • 13858875588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非织造布行业进阶之路:趋势与展望

首页    技术研发    非织造布行业进阶之路:趋势与展望

非织造布行业进阶之路:趋势与展望

1、非织造布基本概念

根据《纺织品非织造布术语》,非织造布的定义为: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摩擦、抱合、或粘合,或者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片状物、纤网或絮垫,不包括纸、机织物、针织物、簇绒织物以及湿法缩绒的毡制品。

纺粘非织造布是以合成聚合物切片为原料,利用化纤纺丝原理,在聚合物纺丝过程中形成连续长丝,经喷丝后延伸成纤维网,再直接粘合而制成。

双组份(多组份)纺粘非织造布是采用两种(多种)不同性能的聚合物切片原料由各自独立的螺杆挤出机挤出后经熔融复合纺丝成网、加固而形成的功能性非织造布。其技术优点是可用不同原料,通过不同复合形式生产出不同性能的产品,极大地拓展了纺粘非织造布技术的发展空间。

非织造布常见的技术工艺为纺粘法、熔喷法、针刺法、化学粘合法、热风法等。不同工艺制出非织造布具有不同特征。非织造布有多种品类产品,不同类别产品分别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不助燃、容易分解、无毒无刺激性、色彩丰富、可循环再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过滤与分离、医疗与卫生、土工与建筑、服饰与家纺、工业用材、装饰装潢等领域。

非织造布各领域内具体产品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非织造布行业发展现状

1)非织造布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趋于稳定,产量规模逐步走高

我国非织造布产业投资增长,一是受国内需求推动企业扩产能,且因环保政策趋严、劳动力成本上升促使行业进行智能制造升级、改造生产线及引进自动化系统而增加投资;二是2020年初公共卫生物资生产用非织造布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涌入,此后各年新增不同类型生产线及产能情况各异,如2020年新增多种生产线产能超300万吨,2021年保持较高投资规模,2022年投资趋于稳定等,从长期看,2014年至2018年产量年均增长7.75%,2018年至2022年产量年均增长8.22%,呈稳定上升趋势。

2)非织造布出口保持增长,进口数量稳步下降

海外市场是我国非织造布制造行业重点开拓的领域,得益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以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我国非织造布出口数量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产业纺织品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市场对中国非织造布的需求依然强劲,但价格出现下滑,全年出口非织造布137.12万吨,出口额45.42亿美元,出口金额同比下降10%。2022年受全球卫生安全形势变化的影响,我国非织造布的出口量和金额均出现10%左右的下降,但仍然高于2020年前的水平。2018至2022年,我国非织造布的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年均增长7.79%和11.03%,出口单价基本稳定在3.0-3.5美元/千克的水平。

2019-2023年我国非织造布的出口量和金额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022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出口额441.5亿美元,受基数效应同比降15.9%,2019年来年均增长率17.3%;当年主要产品进口需求普遍走弱,非织造布进口额9.2亿美元,同比降13.1%,进口量同比降24.0%。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创新有突破,产品高端化,重点企业产品质量近国外先进水平,致进口金额降低,非织造布增长缓慢。这得益于我国非织造布技术进步、本土企业优势及跨国公司设厂等,未来高端非织造布国产替代进口将更明显。

(3)纺粘非织造布产量占比大

非织造布制造依纤丝成网、固结定型方式分纺粘法、熔喷法等多种工艺。纺粘非织造布工艺成熟,下游应用广,涵盖多领域,产量占比超其他工艺所产非织造布,2022年产量390.30万吨,占比47.98%居首。与针刺、水刺非织造布相比,它有诸多优势,且单机生产效率高、流程短等优点突出,已成业内主流,随着下游行业发展,其产量规模有望提升。

(4)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现阶段非织造布已经成为过滤与分离、医疗与卫生、土工与建筑、服饰与家纺、装饰装潢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材料,随着新型纤维材料的应用和生产工艺的出现,非织造布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仍在扩大。

我国经济体量较大,已成为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内需市场。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增长、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与居民健康意识提高,促进了过滤材料、建筑防水材料、土工材料、医疗卫生材料、涂层织物等非织造材料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进一步带动非织造布产业的发展。

3、非织造布行业产业链结构

非织造布制造业上游主要为聚酯切片、聚丙烯、丙纶纤维、涤纶纤维等化工行业,下游主要是各类液体过滤、气体过滤滤材/滤芯生产商;各类土工布、地板革、装饰装潢制造商;各类医疗器械、工业用材、纺织服装制造商等。公司处于产业链中基材制造环节,生产环节主要包括原材料准备、挤出熔融过滤、计量纺丝、冷却牵伸、铺网、热固结、卷曲成布等工序。

非织造布行业产业链结构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4、非织造布行业特征

(1)周期性特征

非织造布行业处于产业链中间位置,非织造布产品属于过滤与分离、医疗与卫生、土工与建筑、装饰装潢等领域产业链重要的组成部分。非织造布行业的周期性与下游主要客户所在行业周期性密切相关。短期内非织造布行业周期性不明显,长期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产品整体需求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长期内非织造布行业的周期性与经济总体发展的周期性基本一致。

(2)区域性特征

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的原料主要为聚酯切片、聚丙烯、丙纶纤维、涤纶纤维等材料,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多的石油化工产业,且这些地区制造业发达,非织造布行业的下游客户亦更多集中于此,因此我国非织造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

(3)季节性特征

非织造布主要应用于过滤与分离、医疗卫生、土工与建筑、服饰与家纺、装饰装潢等领域。其下游领域消费需求偏向刚性,行业季节性特征并不明显。

5、行业发展趋势

(1)环保标准提高促使过滤用非织造布技术研发步伐加快

环保滤材是非织造布产业应用重要部分,因国家重视环境、消费者健康需求提高,驱动大气污染治理用非织造布及空气净化滤材需求增加,相关功能型滤材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工业化加速,水污染成重点环境问题,液体过滤基材非织造布是治理基础材料,近期国家推动多种纺织基过滤材料技术开发及相关工作,鼓励液体过滤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

(2)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近年来,纺粘非织造布在原材料和技术创新中不断出现新的发展方向,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纺粘非织造布生产技术中。原材料也不仅限于聚丙烯(PP)与聚酯(PET),聚乙烯(PE)、聚酰胺(PA)、聚苯硫醚(PPS)、聚乳酸(PLA)等诸多原料被采用。在技术创新层面,部分企业研发了双组份纺粘复合非织造布生产技术,填补了我国聚酯纺粘双组份复合纺丝技术的空白,并改变了热固结工艺和纤维形状,使得同种克重的产品透气量提高3-5倍。在新的消费需求驱动下,纺粘非织造布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创新成果将不断面世。

(3)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国内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制造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国内非织造布行业正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升级等提高生产效率的工作,如增加喷丝板孔数、配置多模头纺丝设备及改造现有生产线,在投料、在线检测、打包、分切和包装环节引入新的自动化系统。

纺粘非织造布产品的生产通常会考虑外观、手感和力学性能等因素。传统纺粘非织造工艺纺丝的纤维细度在2旦以上,产品在外观、手感及力学性能等方面相对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性能。降低纤维的细度,可以提高柔性和覆盖率,有效改善产品外观。部分公司加强了对牵伸器、喷丝板孔数、孔径、冷却条件等工艺条件的研究,将纺丝细度降低到1.5旦甚至更低,从而提高非织造布的手感和柔软性能。

(4)产业集群化及规模化成为业内发展趋势

非织造布行业集群化明显,受多种因素影响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如浙、粤、鲁纺粘非织造布生产线数量居全国前列,东部沿海省份企业数量及产量占全国65%以上。行业中小企业占比大但力量薄弱,存在重复建设中低端产品生产线致产能过剩情况。随着下游产业发展,市场对行业有新需求,中小企业因经营规模和资金实力难以支撑硬件投资与技术升级,在高标准市场环境下面临挑战,可能被大中型企业收购兼并或淘汰,形成规模化发展趋势。

6、行业发展前景

非织造布下游应用领域广泛,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聚酯纺粘非织造布主要应用于过滤与分离、土工与建筑、农业与园林绿化、医疗卫生、纺织服装等各类领域;高温过滤材料主要用于液体和气体过滤领域,如:石油化工、医药生物、饮料等工业中的液体过滤及天然气管道、油气管道过滤等。非织造材料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国家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及大力支持,使得石油化工、冶金、食品饮料、电子工业对于过滤性能材料需求增加,非织造布在过滤与分离领域的市场应用快速增长。消费者生活卫生习惯的改变,使医疗卫生用非织造布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我国在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的规模,从而为土工与建筑用非织造布提供了巨大市场。

7、非织造布行业竞争格局

基于全球视角,非织造布产能不断向亚洲转移。中国人力、土地等成本具有比较优势,欧美国家的非织造布厂商陆续把生产线转移至中国,或者将生产环节外包以降低成本,研发设计及营销团队则留在本国内。现阶段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快速扩张,已成长为全球主要的非织造布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目前,国内纺粘非织造布向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集群效应逐步突显。我国在浙江、辽宁、山东分别建立了纺熔非织造装备研发基地、双组份纺粘超细纤维非织造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基地、中国弹性非织造布研发基地等。从产能分布来看,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数量全国领先,实际产量也稳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我国非织造布行业的发展主要侧重产能规模和数量的扩张,行业内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技术研发能力薄弱,依靠外购生产线设备大批量生产低端同质化产品,以低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部分传统中低端非织造布产品已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形,技术落后、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未来随着未来国内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行业整合的展开,预计非织造布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将逐渐提高,掌握核心技术资源、综合服务能力的厂商将有较大机会从竞争中胜出。